蟲筑網據悉5月2日13時,重達6000噸的最后接頭像“楔子”一樣將海底隧道連為一體,這意味著迄今世界最長跨海大橋——港珠澳大橋主體工程即將全線貫通。港珠澳大橋是一座橋—島—隧一體的大橋。總長約55公里,是連接香港、珠海和澳門的超大型跨海通道。
主體工程由長22.9公里的橋梁和6.7公里的海底隧道組成,隧道兩端建有東、西兩個人工島。海底隧道是國內首條于外海建設的超大型沉管隧道,由33個巨型沉管組成。每節管道長180米,寬37.95米,高11.4米,單節重約8萬噸。是世界最長的公路沉管隧道。去年9月,主體橋梁合龍。
2017年5月2日,從6點開始,歷時10多個小時,安裝對接成功。最終接頭“楔入”水下接頭處后,兩側的頂推系統將止水帶頂出壓縮,以保證接頭臨時止水,而且是“滴水不漏”,臨時止水只有30天有效。
隨后,施工人員將進入深海的隧道內部將最終接頭焊接到位。預計今年6月焊接完成、港珠澳大橋主體工程全線貫通。港珠澳大橋管理局局長朱永靈說,港珠澳大橋建設已進入最后收官階段,預計今年底大橋將全線通車,屆時香港至珠海的陸路通行時間將由3小時變成半小時。
港珠澳大橋打破了國內通常的“百年慣例”,制定了120年使用壽命的設計標準。在國家科技支撐計劃的引領下,科研人員攻克技術難題,結合伶仃洋實際,提出了“港珠澳模型”等一整套海洋防腐抗震技術措施,從而保障“120年”這一指標的實現。
港珠澳大橋是像“搭積木”一樣“搭建”出來的。大橋建設方先在中山、東莞等地的工廠里把橋墩、橋面、鋼箱梁、鋼管樁統統做好,再等到伶仃洋風平浪靜時一塊塊、一層層、一段段的組裝起來——這就是港珠澳大橋首次實現的“工廠化、標準化、裝配化”建設理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