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1日,國家旅游局發布的《旅游民宿基本要求與評價》正式實施,這一“民宿標準”的落地恰逢今年的十一黃金周,民宿行業在這個長假發生了哪些變化?經營者和消費者又受到了哪些影響呢?
在市場準入方面,民宿國家標準強調經營者必須依法取得當地政府要求的相關證照,并滿足公安機關治安消防相關要求;民宿單幢建筑客房數量應不超過14間。一些民宿經營者表示,以前的老房子在主體結構上并不是特別堅固,為了達到標準,他們在房屋安全上需要投入更多。
在基本衛生要求方面,國家標準規定旅游民宿“客房床單、被套、枕套、毛巾等應做到每客必換,并能應賓客要求提供相應服務。在強調“標準化”的同時,國家標準也重視打造特色民宿,將民宿分為金宿級和銀宿級兩個等級,想成為“金宿級”需要在環境與建筑、設施和服務以及特色等多個方面脫穎而出。
優勝劣汰 用“標準”引導個性化需求
采訪中多位經營者表示,現在做民宿的成本越來越高,過去一年幾萬塊錢的租金如今漲到數十萬元,改造費用也是水漲船高,兩三百萬元只能改造四五個房間。
業內人士認為,此前由于缺乏標準規定,民宿業的準入門檻很低,客觀上導致了行業的良莠不齊。而國家標準的出臺,則為民宿業發展提供了基本的要求與規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