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國是一個人口大國,在當前建設資源節約型社會的歷史形勢下,經濟不發達的農村仍然有大量的傳統夯土墻民居。這些普通的夯土墻民居在時代潮流的沖擊下,正面臨著異變與消亡的命運,它們所蘊涵的豐富傳統文化與科學的生態構筑經驗也有可能隨之消失。同時,由于城鎮化進程的推進,鋼筋水泥建筑及各種水泥砌塊建筑對自然資源的開發利用正日益擴大,由此造成的資源消耗與環境惡化也逐年加重。因此,這些傳統夯土墻民居選擇綠色發展之路,是保護生態環境、改善貧困地區居民生活質量最迫切的任務,也是節能節地、保護自然環境與資源的最有效途徑。
一種建筑形態能在一個地域扎根、存在和延續,必有其客觀的緣由、條件和背景,傳統夯土民居的優點主要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親近自然,節約能源。
施工簡單,造價低廉。
健康舒適,冬暖夏涼。
從建筑美學、居住狀況和技術水準等方面看,傳統夯土墻民居存在明顯的粗陋、原始和簡易等缺陷,距現代社會的需求較為遙遠,在不少人的觀念中,它也是貧窮和落后的象征。傳統夯土墻民居也有明顯的缺陷,如采光、通風、衛生條件不好,圍護結構的力學、抗震、耐久性能不好,需要運用現代建筑技術進行改進。
傳統夯土墻民居迫切需要改進。本著低技術、低成本原則,運用現代生態、建筑設計原理,對其宜居性、力學及抗震性、耐久性、節能性、藝術性以及新能源利用等方面進行技術改造,達到使其再生的目的。
藝術性改進 運用現代建筑設計思想,研究傳統夯土墻民居在采光、舒適度、空間大小、層數等方面的改進方法,同時結合地方文化特征和現代美學思想,對傳統夯土墻民居的藝術性加以改進。
建筑設計改進 運用現代工程學知識研究傳統夯土墻民居在力學、抗震和耐久性方面的改進技術,同時對其進行試驗檢測。主要從以下 方面著手:①夯土墻體摻加材料類型、比例、夯實方式、營造方法;②房屋結構以及房屋構造的改進。
自然通風設計 自然通風可以提供新鮮的自然空氣,帶走污濁的空氣,有利于人體的生理健康,并可降低使用空調的負面影響,同時,在不消耗不可再生能源的情況下降低了室內溫度,改善了室內的熱環境,有效減少空調能耗,做到建筑節能。建筑物的屋頂、窗戶建筑構件上的優化設計是增強自然通風效果的主要途徑。
清潔能源與民居一體化 有統計數據顯示,建筑耗能占世界總耗能的 40%左右。因此,如何在建筑中進行節能設計,發展節能節地的生態民居是一個關鍵的問題。加大沼氣、太陽能在炊事、熱水方面的利用,使太陽能與沼氣設施與住宅一體化,同時還要考慮水資源的節約以及循環使用。
夯土墻民居對本土氣候與自然環境良好的適應性,本身就是對環境的保護。大量本土自然材料的利用可以減少對環境資源的索取和建材生產過程中對環境的破壞,低技術、低能耗的建造技術也減少了對環境的負面影響。另外,夯土墻民居熱工性的改善、照明節能技術和采暖方式的改進,將使農村建筑的能源消費量減少,特別是煤炭和電能的用量會大幅度降低,可以減少粉塵、灰渣、廢氣的排放,降低對環境的破壞。
夯土墻民居是中華民族歷史文明的佐證與瑰寶,也是祖先遺留的豐富遺產中的一個重要內容。在大力宣傳可持續發展觀和積極倡導建設節約型社會的今天,通過對夯土墻建筑的生態友好性的廣泛調查研究,以從技術層面進行改進,更好地發揮夯土建筑的生態優勢,使其重新煥發青春。探索夯土墻民居發展方向,進而擬制夯土墻建筑設計和施工規范。這是對我國古建筑文化遺產的繼承和發揚,為新農村住宅建設找到了一條捷徑。同時,還可以降低農村建筑能耗,改善農民的居住環境,提高農民的生活舒適度,將對解決民生問題、促進新農村建設、構建和諧社會、建設資源節約型社會、落實科學發展觀起到重要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