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8日,隨著1號、2號、東人工島、西人工島測量平臺及東人工島臨時碼頭鋼管樁相繼拆除完成,標志著港珠澳大橋島隧工程海上施工全面告竣,中國交建建設者歷經7年的海上施工畫上了圓滿的句號。
島隧工程為港珠澳大橋的控制性工程,包括兩個面積為十萬平方米的人工島和一條長達6.7公里的海底沉管隧道,為國內首條外海沉管隧道,也是當今世界上埋深最深、綜合技術難度最高的沉管隧道;其中關鍵線路如人工島成島、基槽疏浚、基礎施工、沉管浮運安裝、最終接頭安裝均為海上施工,具有外海環境惡劣、風險挑戰高、組織難度大、建設周期長等一系列困難。
2011年1月,海上補充勘察及西人工島測量平臺打樁作業展開,項目正式拉開了長達7年海上施工的序幕。當年5月15日,島隧工程迎來海上施工首個重點節點:在8臺聯動振動錘隆隆振沉聲中,島隧工程西人工島首個超大型鋼圓筒振沉入海。12月7日完成了東人工島最后一個鋼圓筒、總計120個鋼圓筒的振沉施工,宣告了港珠澳大橋島隧工程外海人工島止水結構的成型,創造了“當年動工、當年成島”的工程奇跡。
從2013年5月2日首節E1沉管開始浮運安裝,到2017年5月2日最終接頭安裝完成,4年整的沉管隧道建設輪回中,艱難攻克了深水深槽、大徑流、強回淤等世界級難題,戰勝了強臺風等惡劣氣象環境的挑戰,創造了從“首節沉管96小時鏖戰”到“一年十節”中國速度等一項項震撼人心的紀錄,圓滿完成了33節巨型沉管和最終接頭安裝的施工任務,創造了外海沉管隧道滴水不漏的建設奇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