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經濟全球化的飛速發展,許多的施工企業紛紛開始對外進行投資,逐步走上了國際化的道路。
據統計,2017年1~6月,我國企業在“一帶一路”沿線61個國家新簽對外承包工程項目合同2431份,新簽合同額714.2億美元,占同期我國對外承包工程新簽合同額的57.7%,同比增長38.8%;完成營業額330.7億美元,占同期總額的49.2%,同比增長7.6%。
我國對外勞務合作派出各類勞務人員21.9萬人;其中承包工程項下派出10.7萬人,勞務合作項下派出11.2萬人。6月末在外各類勞務人員91.7萬人。
從數據中可以看出,施工企業“走出去”的熱潮仍舊猛烈,與國際國際組織、各國政府的合作不斷增多。但對外工程在給企業帶來機遇同時,也會給企業帶來一定的挑戰。
“走出去”時,施企所面臨的風險
由于文化和經濟制度不同,海外市場的條件和規則存在差異,且對外承包工程通常具有規模大,工期長,結構復雜等特點。因此在對外工程中,施企常會面對以下風險。
1、財務方面,包括成本風險、資金風險、外匯風險等。這主要是因為銀行存款利率、國際匯率或其他的投資收益率變化,使得對外工程收益相對減少。
2、市場方面,包括宏觀經濟環境風險、業主資信風險等。這主要是因為政治性、自然災害等客觀因素或人為等主觀因素導致投資者無法實現預期收益。
3、決策方面,包括企業發展戰略、市場戰略、投資戰略和品牌戰略等方面的風險。這主要是因為施企在對外承包工程中發生決策失誤或管理不善,使企業應獲取的投資本利受到影響。
4、經營風險,包括質量與安全,合同管理等方面的風險。這主要是因為工程施工質量、進度、安全等方面的管理不到位,或對總承包合同、分包合同和勞務合同等的合同條款審查把關不嚴。
5、法律方面,這主要是因為對國內外的政治、法律環境方面了解不透徹,風險把控不到位。
針對風險,施企應如何應對?
施企應推進技術創新,完善企業結構,逐漸從傳統企業轉變為針對具體增值環節的現代產業,加快產業結構轉型升級,并完善企業內部的風險管理體系,加大執行力度。同時,施企還應儲備人才,具有一支團結、融洽、專業素養高的團隊,在對外工程中,結合企業整體運營戰略整合相關要點,從而制訂全面系統、合理有效的海外發展戰略方案。
此外,施企還應提升境外項目管理模式與項目交付,端到端的全球工程供應鏈管理,全球供應鏈可視化與信息共享,項目投資管理模式與境外項目盈利等能力,來實現工程各參與方與供應鏈各環節的協同合作,有效提高施企核心競爭力,從而獲得更大的經濟效益以及品牌效益。
針對風險,有關部門又有哪些行動?
早前的《國務院辦公廳關于促進建筑業持續健康發展的意見》中就有提及,即從加強中外,標準銜接,提高對外承包能力,加大政策扶持力度等3方面加快建筑業企業“走出去”。
對于其中的“加強中外標準銜接”,19部委發布的重點任務分工方案中就有提到,要積極開展中外標準對比研究,加大中國標準外文版翻譯和宣傳推廣力度,積極參加國際標準認證、交流等活動。同時,到2025年工程建設國家標準全部有外文版。
此外,商務部也對《對外承包工程項目投標(議標)管理辦法》《對外勞務合作風險處置備用金管理辦法(試行)》中的部分條款進行了修改,并廢止了《對外承包工程資格管理辦法》。
關于對外承包工程,有關部門不斷作為,陸續出臺新規定,修改舊條款。施企也應積極響應,努力完善企業內部結構,加快產業轉型升級,讓“走出去”的步伐更加穩健,獲得經濟效益、品牌效益雙豐收。